广播爱好者基地社区BCL讨论大区 → BBC之夜
查看完整版本:BBC之夜
3/24/2011 11:08:23 PM
明天3/25日是70年BBC中文廣播的最後一天,他們在晚間22:30~23:30的最後一小時,會播出一小時的"告別中文廣播特別節目",節目中將播出歷年來BBC中文部重大新聞的錄音與回顧,還會邀請一些過去有名的主持人與各地記者到特別節目中接受訪問,今晚已經開始錄下他們的片段節目以供留念!!
3/25/2011 8:32:29 AM
纪念BBC之夜,纪念BBC的没落。
3/25/2011 12:12:23 PM
日不落帝国的落日。
3/25/2011 7:42:56 PM
listener:
今晚已經開始錄下他們的片段節目以供留念!!
您怎麼錄製的?外錄還是內錄?

3/25/2011 10:19:29 PM
在线收听

点击打开链接

3/25/2011 10:21:55 PM
从21:21开始录音,31kbps,不过听上去音质不错。
3/26/2011 10:38:42 AM
BBC、美国之音停止对华广播 转战网络
    最近,两家西方老牌媒体英国广播公司(BBC)和美国之音先后宣布,将停播汉语普通话、粤语和其他一些语种的对外广播,引起全球媒体业关注。表面看,这两家媒体是因经济危机导致的预算紧张而被迫“瘦身”,但究其实,还不如说它们是在借机“转身”,更多地利用网络和新媒体争夺话语权。
      传播效能下降
      在2012年度预算中,美国之音削减汉语普通话广播预算800万美元;BBC世界广播服务去年10月被削减预算资金16%。但是,多年来西方一直依靠其强大的媒体力量对外输出价值观,以话语权为自身的利益服务。因此,很难说这点成本就是它们考虑的关键因素。
      两家媒体停止某些语种广播的根本原因是,广播这个传播渠道已经难以触及和影响目标受众群体,传播效能日渐下降。压缩广播而强化网络与新媒体,是顺应数字化转型潮流的合理选择。美国《思想者》杂志就指出,奥巴马政府通过美国之音的调整,来显示他新的“世界宣传策略”,数字媒体是未来的方向。这两家媒体的“转身”,折射出西方传统媒体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调整,体现了西方掌控国际舆论手段的新变化。
    转战数字化舞台
    近年来,面对新媒体的冲击,西方主流媒体纷纷推出数字化战略,将影响力向网络空间转移。美联社本世纪初就推出了“数字美联”计划,不仅把传统的新闻产品平移到数字化平台上,还率先开发各种针对网络媒体的新产品;《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洛杉矶时报》等老牌大报在利用报网互动吸引年轻读者;默多克的新闻集团不仅投资创办了视频网站“呼噜网”,收购了社交网站“我的空间”,最近还新开发了专门的电子报纸“日报”……BBC和美国之音的调整,不过是数字化转型潮流中的两朵浪花而已。
    不可否认,有少数传统西方媒体未能跟上这个转型潮流而面临困境,甚至被淘汰。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美国老牌时事杂志《新闻周刊》在2010年以1美元的价格出售。然而,在这个大浪淘沙式的调整中,更多的西方媒体正将其资源向互联网和新媒体集中,其操控国际舆论的整体效能并未下降。
    实际上,无论是从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还是从用户数量和媒体影响力角度考量,互联网和新媒体都是当前国际传播最有效的渠道。以中国为例,截至2010年4月,网民人数达到4.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2.33亿人。
    “优势战场”推“民主”
      网络和新媒体受众如此巨大,其空间自然不会为西方媒体所忽视。正如英国外相黑格不久前在接受议会质询时所解释的那样:随着媒体环境变化,广播方式也要改变,虽然取消短波广播,但通过内容更为丰富的中文网站,BBC仍可面向中国大陆和海外华人传播。
      西方媒体的“转身”,绝不意味着其操控国际舆论为自身利益服务的一贯做法有所改变。互联网技术起源于西方,技术和创新优势使网络和新媒体成为西方的“优势战场”。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多次表示,美国政府把互联网视为长期在海外推进“民主”的重要工具。目前,美国国务院正使用阿拉伯语及波斯语发送“推特”信息,还准备推出中文及俄文的“推特”账户。
      简言之,西方媒体“转身”有深意。未来,在网络空间争夺国际舆论话语权的交锋将会更加激烈。

美国和英国将停播中文广播节目,并认为这也是明智之举,因为他们已无法完成自己的使命。
        中国外交部对美国之音宣布停止中文广播这一消息反应谨慎。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马朝旭答记者问时说,外交部已获知美国之音停播中文节目的消息。他对此没做任何评价,只说广播公司自己作出了这一决定。
        美国之音是今年第二个宣布停播中国节目的西方广播公司。早些时候BBC也宣布计划停播一些外语节目,其中就包括中文节目。据说,广播公司财年预算将削减16%,裁员大约650人。
        据《华盛顿时报》报道,美国之音普通话广播将裁员55%。广东话广播主持人将全部被裁减。来自美国官方的消息说,如果美国国会通过广播公司提供的年预算案,那么,美国之音今年十月前就将停止中文广播。
        中国英文报纸《环球时报》对美国之音和BBC节目变化的报道不无喜悦。
        该篇文章的主旨是美国之音和BBC停播中文节目意味着“时代终结”。言外之意是指“冷战的终结”。
        《环球时报》还说,这是对一些国家所执行的反对中国的政策的打击。正如该报文章强调的那样,即使在冷战时期,外国广播公司也未能左右中国的公众舆论。虽然该报文章也承认,有过一些时期,外国广播公司的节目对一些关心政治的中国人也是一个消息来源。这往往都是中国政府对外来信息进行封锁的结果以及东西方长期以来对抗的表现。
        《环球时报》认为,所有这些都已成为过去。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的加快,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他们也能表达自己的看法。
        《环球时报》认为,目前所发生的一切也是美国之音和BBC中文部发展的必然结果。除了来自其它媒体的挑战外,这两家广播公司由于他们播报新闻时的偏见和低质量已经失去了大量中国听众。《环球时报》强调说:“他们报道的事件一向都是消极的,使中国听众对其越来越反感”。
        《中国日报》也谈到了美国之音存在的一些问题。《中国日报》援引了美国广播电视公司理事会主席利蒂希娅·金的话。她在《纽约时报》采访时说,美国之音未来将把中文内容转到电子信息等新媒体。
        这次停播和裁员是因为美国之音短波电台广播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听众急剧减少。《中国日报》还说,BBC驻中国代表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鉴于此种情况,BBC将只能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等渠道向中国听众传送信息。
        《中国日报》文章援引专家的话说,停播也是媒体更新的结果。媒体公司会去寻找新的、更有效的传媒工具。专家们指出,互联网的普及是停播的重要原因。
http://chinese.ruvr.ru/2011/03/05/47005190.html

3/26/2011 4:01:25 PM
Radio:
您怎麼錄製的?外錄還是內錄?


我使用台灣這裡稱"錄音筆"的小玩意錄音的,這裡稱的"筆"不是真的筆,而是指體積很小,我這個MP3錄音筆共有2G的記憶體,使用很方便,只是顯示字體太小了,整個尺寸大約9公分長5公分寬2.2公分厚,使用一顆4號電池(台灣這裡稱的4號電池是AAA size約4公分長2公分直徑1.5VDC電池),錄音檔案為MP3格式


上圖是我的錄音筆,它有內建麥克風,我將它放於電腦喇叭前錄音的,前幾天我一直觀察BBC短波接收效果,可惜狀況不好(干擾JAM太嚴重),因此我決定由網上收聽與收看這次的特別節目,並且將這次節目錄下來,BBC中文部這次也同步視頻播放,畫質還不錯!


上圖的前排左邊是主持人騰龍,中間是中文部李文,右側是主持人李莉,BBC中文網今天還提供昨晚特別節目的錄音檔(分上下兩集),錯過昨天節目的朋友,仍可以在網上收聽
耳听八方:
BBC、美国之音停止对华广播 转战网络
最近,两家西方老牌媒体英国广播公司(BBC)和美国之音先后宣布,将停播汉语普通话、粤语和其他一些语种的对外广播,引起全球媒体业关注。表面看,这两家媒体是因经济危机导致的预算紧张而被迫“瘦身”,但究其实,还不如说它们是在借机“转身”,更多地利用网络和新媒体争夺话语权。
传播效能下降
在2012年度预算中,美国之音削减汉语普通话广播预算800万美元;BBC世界广播服务去年10月被削减预算资金16%。但是,多年来西方一直依靠其强大的媒体力量对外输出价值观,以话语权为自身的利益服务。因此,很难说这点成本就是它们考虑的关键因素。
西方媒体的“转身”,绝不意味着其操控国际舆论为自身利益服务的一贯做法有所改变。互联网技术起源于西方,技术和创新优势使网络和新媒体成为西方的“优势战场”。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多次表示,美国政府把互联网视为长期在海外推进“民主”的重要工具。目前,美国国务院正使用阿拉伯语及波斯语发送“推特”信息,还准备推出中文及俄文的“推特”账户。简言之,西方媒体“转身”有深意。未来,在网络空间争夺国际舆论话语权的交锋将会更加激烈。


真是一針見血,西方國家往往用西方人的眼光看世界,當很多電台廣播都轉成網路後,很懷疑眾多的老聽友仍會持續地收聽或收看他們網路廣播,無線電廣播雖然在當今社會被許多西方國家逐漸遺棄,但是無線電廣播仍有不可取代的便利性,以這次日本地震後約第14天,東京市場上的收音機據說已賣到缺貨,網路雖然方便,但仍不可能完全取代無線電廣播。只是這回可惜70年老招牌的BBC中文無線電廣播已劃下休止符了!
Powered by BBSdiy V2.0 ACCESS © 1998-2024
Processed in 0.21 second(s)